荆楚道中华 | 顾彩与湖北五峰茶(下)
顾彩从容美土司治所经浣麻(万马)池到渔洋关的旅行线路,于1693年左右建成,通行不过11年,但已成为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虽说作者惜字如金,对茶叶生产、贸易记载的文字有限,但生动的叙述仍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五峰土司时期的茶叶生产、贸易现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依据,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五峰产茶范围甚广。在五峰辖区沿途经过的时候,都可以看到“采茶复采茶”和“妇女携筐采峒茶”,这就是古今采茶人的真实写照。30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五峰湾潭河、泗洋河、渔洋河、天池河流域,仍有七万亩古茶园迎接着春天的到来。顾彩游历容美仙境的时候,曾经在九环坡小憩,喝茶吟诗,与茶农、茶商交流,一时传为佳话。在共和国成立初期,因为土生土长的九环坡茶山“七仙女”(七位采茶女社员)将采摘的仙女茶寄给毛主席,而享誉荆楚,闻名全国。1958年6月,小河社茶山“七仙女”将采摘的鲜叶制成的33.5公斤绿茶寄给了毛主席,并写信汇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收获。8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给茶山“七仙女”复信,并寄来毛主席的200元茶款。从此,毛主席喝了茶山“七仙女”采摘的五峰茶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1962年3月17日晚,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由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省长张体学陪同,在武昌洪山礼堂观看了宜昌市京剧团演出的《茶山七仙女》。3月20日,董必武在他下榻的东湖宾馆会见了剧本创作人员和部分演员,当场挥毫泼墨题诗一首:“旧瓶装新酒,装试已成功。酒富新醇味,瓶存旧古风。茶山七仙女,京剧万花筒。歌颂人跃进,登场博采红。”
五峰茶叶贸易历史悠久。顾彩在回枝江县府的途中,在“九环坡”“白马溪”等处都看到了来自湖北省内外等地的茶客,最多的达到20多人,而且称“茶客来往无虚日”。据史料记载,这些白茶(绿茶)当时多在汉口转运,然后由湖北、山西、陕西、湖南、广东等地的商人通过万里茶道和海上通道出口到俄罗斯、英国等地。后来,渔洋关也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成为万里茶道重要节点城市。道光年间,本地著名诗人杨福煌曾在《渔洋沿革考》中记载:“或粤之东,或江之右,持筹而来者,商贾云集,人烟稠密,熙熙皞嗥,乐安无事之天着,已历百年载矣”。清末民初时期,渔洋关镇茶庄达到30多家,于是便出现了《五峰县志》记载的“茶工万计,骡马千匹,木船百只,街市热闹,通宵达旦”的“小汉口”繁荣景象。
顾彩之路也是茶叶之路。顾彩从容美土司的中府出发,经百顺桥、万马池、长乐坪、渔洋关返回枝江县城,沿途茶叶飘香,看到的都是采茶人和茶客。道光年间,广东商人钧大福开始带领江西技工来到渔洋关镇创办茶庄,精制红茶出口。咸丰、同治年间,另一位宜红茶奠基人宫文朋也来到渔洋关精制红茶,运往广州、上海、汉口。宫文朋创办的源泰茶庄,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成为湖北茶叶史上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字号。钧大福、宫文朋等茶商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渔洋关集镇的兴起也不是偶然的,与宜红茶贸易环环相扣,密不可分。清朝以前,茶叶、瓷器、丝绸是中国出口的主力,三足鼎立,并驾齐驱。酒香不怕巷子深,宜红茶产于湘鄂西的大山深处,名声大噪,甚至创刊于上海的《万国公报》,在1876年都登载了向渔洋关茶庄征收厘金的告示。
古茶道历经沧桑,至今古桥、古道、古客栈、古骡马店、古茶庄、古码头等部分遗存保存基本完好,仍然吸引着无数旅行爱好者和摄影达人的目光。最初中国茶叶大多经广州运往欧洲,成为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后来汉口开埠,一跃而成为中国最大的茶叶市场。渔洋关古镇也脱颖而出,出产的茶叶横穿南北,源源不断地转运到俄罗斯边界城市恰克图。茶叶之路的开通,也极大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西方各国因此有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英国贵族妇女有喝下午茶的习惯,主要原料就是以宜红茶为代表的中国红茶。在俄罗斯、蒙古以及中亚各国牧区,中国红茶早已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顾彩在五峰、鹤峰逗留期间,把汉族的优秀文化带到武陵山区,同时也通过《容美纪游》,重点推介土家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和人文特点,影响极其深远。
推介土家传统文化。顾彩眼里,五峰民风淳朴,处处充满着魅力。“二十八日,抵湾潭。与南府仅隔一坡,路皆高平,人家稀少,皆缚柳葺蒲以为筐箔。家家养蜂作粉,流水小桥,榆柳映带,桃熟累累如火齐。”顾彩之行结束31年之后,清朝政府实施改土归流,以五峰司、石梁司、水浕司为中心,设立长乐县。土司制度的废除,加快了民族融合,促进了辖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容美纪游》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是描写五峰风土人情和秀丽景色的。因此顾彩之路既是茶叶之路,更是全域文化旅游线路,亲身体验一下,自然是非常难得的经历和享受。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顾彩的容美之行,是一次主动传播汉文化与推动民族融合的善举,其收获是巨大的。一是“宴集赋诗”。《容美记游》对田舜年在宜沙别墅设宴为顾彩接风,在南府、中府以及平山爵府等处宴请顾彩以及为顾彩饯行时,除赏乐观戏以外,均有“宴集赋诗”的记述。《容美记游》称,二月“二十一日,宴集行署西园,题曰九峰读书台,竹石幽秀,分韵赋诗”。分韵赋诗,即数人相约赋诗,选择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依拈得之韵作诗,谓之分韵。二是“诗牌集字”。《容美记游》记述,五月“初五日,晴,端阳大会,诗牌集字”。诗牌本是唐代诗人用来题诗的木板,后来演变为一种赋诗的艺术形式。三是“曲水流觞”。《容美纪游》记载,五月“初五日,钻新火,煮涧泉,流觞泛蒲,集渔舟捕鱼溪中”。曲水流觞,原为汉族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即农历三月上巳日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当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祛灾除祸。后来,演变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吟诗作赋的艺术形式。四是“酬答唱和”。《容美记游》记述,顾彩常与田舜年并肩连骑,游览观光,或“日以诗相唱酬,夜得一诗,旦辄精思苦吟”;或“隔一峰,掷诗唱和,夜分未已”;或“觅句燃灯入洞天”。
促进茶文化兴起。康熙年间,也就是顾彩五峰之行前后,五峰茶被称为“峒茶”,开始被湖南茶商大量收购销售,逐渐被世人所喜爱。随着五峰茶的名气越来越大,来自广东等地的茶商纷纷涌入渔洋关,精制红茶出口,形成了中外闻名的万里茶道,将一座古镇与汉口、张家口、恰克图等重要城市和俄罗斯、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宜红茶从在渔洋关诞生之日起,既凝集着汉族商人、工匠的智慧,也饱含土家族茶工、背夫的汗水,是不折不扣的文化之茶、使命之茶,不断丰富着湖北茶文化的内涵。
300多年前,顾彩的《容美纪游》谱写了一曲民族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灿烂篇章,对于新时代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仍然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和历史意义。中华民族的繁衍历史,就是民族融合、团结、进步的历史,沿袭传承,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