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渔洋关 万里茶道车痕在 千年古镇茶飘香
位于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河畔的渔洋关古镇,在历史上是鄂西南、湘西北的茶叶集散地和宜红茶加工、运输、贸易中心,有万里茶道与俄罗斯等欧洲大陆相连,2018年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茶旅古镇”称号。
四通八达 见证当年茶销万里的繁荣
渔洋关镇是万里长江连接鄂西南、湘西北的交通要冲,古茶道纵横密布,主要线路与宜都、松滋、长阳、鹤峰、巴东和石门等县市相连。
清朝初期,五峰白茶(绿茶)经渔洋关、白马溪、九道河运抵枝江县城(现为宜都市枝城镇),清代诗人顾彩在所著的《容美纪游》中有详细记载。清朝中晚期,宜红茶经五峰、长阳交界的马勒坡,宜都过路滩、莲花堰运抵宜都县城;民国初期,渔洋河河道得到疏浚,宜红茶大多经水运线路抵达宜都,然后转运汉口出口。鹤峰、恩施等地的毛红茶大都从百顺桥或岩板河进入五峰境内,然后直接运抵渔洋关加工。长阳城五河的毛红茶经菖蒲溪、汉阳桥,都镇湾的红茶经蒿坪运抵渔洋关,进行集中精制。鹤峰与五峰交界的百顺桥,见证了宜红茶运输的繁忙,此桥建于1690年,是五峰境内有文献记载以来最古老的石桥,屡毁屡建,至今仍可通行。抗战时期,水浕司的红茶、绿茶经竹桥、中溪河、对舞溪到资丘转运经长阳资丘、巴东野三关运抵恩施、重庆;金山坪的红茶、绿茶,也经巴东野三关运抵恩施、宜昌。渔洋关设有松滋会馆,茶商也将五峰茶经仁和坪镇的靳家巷子运到松滋、公安一带销售。石门有多条运输毛红茶线路直通五峰渔洋关,泥沙、南坪河、深溪河的毛红茶经渔洋关镇所辖的清水湾或长乐坪镇所辖的悬坛崖运抵渔洋关加工,清水湾途经三板桥、黄土包、转马楼即到,悬坛崖途经高桥、梯儿岩、茶店子,这两条都是主要线路,运输量大。茶庄林立,再现昔日商贾云集的盛世
渔洋关是湘鄂西最大的茶叶集散地。1876年7月1日,湖北省厘金局就在《万国公报》登出告示,要求向渔洋关茶庄征收税赋。主要内容如下:“近来宜昌所属之长乐县一带如渔洋关等处均有开办茶庄,生意颇形畅旺,应由宜昌局仿照羊楼洞茶章办理,一体抽厘,藉济饷需。”此事说明,历经清朝道光至同治年间的发展,渔洋关的茶庄已经形成燎原之势。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和民国初期,渔洋关集镇上已经有俄罗斯汉口源泰洋行、新泰洋行合办的源泰、新泰茶庄,英商宝顺合茶庄以及大大小小的茶庄30家,其中10家左右为五峰本地商人与汉口、宜都、松滋、长阳、鹤峰等外地茶商合办,成为土家族、汉族合作共赢的典范。俄罗斯洋行与本地著名茶商宫福泰联办的源泰茶庄连续经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前后后达80余年,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字号。岁月留痕,历史的荣光仿佛重现
五峰是宜红茶的家乡,道光年间,来自广东、湖南、江西、陕西、湖北等地的商人开始在渔洋关设立茶庄。《五峰县志》记载,1824年,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转运汉口。这就是说,渔洋关茶庄精制的红茶首次运到汉口远销国际市场已有至少190多年的历史。
渔洋关商会成立于民国初年,集镇有汉阳会馆、江西会馆、湖南会馆、松滋会馆等商人的活动场所,商号云集,生意异常兴隆。宫文朋是宜红茶区最有名的商人,先是自办茶庄经营茶叶生意,后来与俄罗斯源泰洋行合作设立源泰茶庄,其继任者宫德炳、宫福泰、宫葆初等人又在五峰、鹤峰、长阳、石门开设收购点,直接收购毛红茶。“渔关源泰红茶庄”的招牌曾经保存在鹤峰县五里坪乡李文兵家里一个多世纪,现在收藏在鹤峰县博物馆,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茶商,祖母则是管家。宫福泰1933年病逝以后,长子宫葆初继承茶号,在汉口、香港、上海、南京、喀什等地设立办事处,年销量一直名列宜红茶区之首。
1924年,苏联中央消费合作社驻华代理机构委托汉口忠信昌茶栈大量收购茶叶,“忠信昌”随即在渔洋关设立茶号,精制加工好的红茶和砖茶均是从渔洋关转运汉口。忠信昌茶庄在渔洋关镇正街存有旧址,后为湖北省银行所用,继续大量生产红茶和砖茶出口。从湖北省汉阳府来的茶商大多也有俄商、英商背景,属于合伙经营性质或买办性质,收购的红茶和砖茶直接出口到俄罗斯和英、美等地。时光任冉,千年古镇茶香不变
民国时期,渔洋关镇精制加工的宜红茶,与“祁红”和“滇红”齐名,被称为中国三大红茶之一。1938年,《湖北省茶业产销状况及改进计划 》一文记载:“鄂西之路,以产红茶为主,蜚声中外之‘宜红’即产本地。”清末民初时期,渔洋关镇能够成为中国茶叶中心之一,首先是源于加强基地建设,二是重视聘用全国著名茶叶专家和本地茶叶制作大师黄足三不断超越自我,大力弘扬传统制茶工艺相关。
1937年,湖北省茶叶改良所从羊楼洞迁至渔洋关,改名为渔洋关茶叶改良场,并在五峰红石板、赵家坡、石梁司、水浕司、采花台建设模范茶园和示范茶园。1938年,中国茶叶公司在渔洋关设立五峰精制茶厂。湖北省和国家茶叶专家云集五峰,给了制茶工艺大师黄足三更大的舞台。1942年,湖北省平价物品供应处谢栋臣三顾茅庐,聘请黄足三为技师,在五峰加工龙井、瓜片、玉露、松针等中国传统绿茶,运往恩施、重庆。几年间,黄足三技术炉火纯青,生产的高档绿茶达到254担,成为茶中精品。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以后,湖北省评价粮供应处茶厂易名为湖北省民生茶叶公司五鹤茶厂,继续聘任黄足三担任技师,负责生产绿茶、红茶,销往海外市场。
文旅融合,重振万里茶道雄风
渔洋关古镇是汉人居住区,清初因茶而兴,渐有村落、集镇、茶市。杨福煌在《渔洋关沿革考》中曾这样记载:“阅康熙年间,王家冲始有开垦住种者,又历数年而水田街渐有负担贩鬻来自他邑者,披荆斩棘,兴作田园。盖自是而土地日辟,美利日兴,农桑饶裕,礼教昌明。或粤之东,或江之右,持筹而来者,商贾云集,人烟稠密,熙熙皞皞,乐安无事之天者,已历百余载矣。”这里的“粤之东”和“江之右”分别指的是广东和江西的茶商,他们是茶叶贸易的主力军。
钧大福等中外茶商来渔洋关精制红茶出口,在促进鄂西南、湘西北的红茶生产、贸易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俄罗斯和英、美等国的民间文化交流。天主教既在渔洋关有活动场所,也在与石门、长阳交界的清水湾、中溪等地兴建教堂。南曲、山歌、故事等优秀传统文化也影响着一批批外来商人,让五峰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深入人心,广为流传。同时,五峰走出去传授技术,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光绪年间,渔洋关的制茶师傅就随茶商来到鹤峰、长阳和湖南石门等宜红茶核心茶区,设置收购网点,加工毛茶。民国初期,又在湘鄂边鹤峰、石门等地设置茶庄,加工红茶。
现在,五峰正在抢抓国家万里茶道申遗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充分利用五峰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在中国茶叶市场中的突出地位,积极推动五峰茶融入“万里茶道”的血脉之中,与一带一路对接,构建以汉口为中心、以渔洋关为支点的中俄万里茶道经济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务必需要将五峰所存的重点遗址遗迹纳入中俄万里茶道申遗资源点,以便更好地加以保护、利用;千方百计打造宜红茶品牌,重点扶持五峰与茶相关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恢复世界茶旅古镇的风采;依托西南茶叶市场和供销物流园,促使渔洋关再次成为武陵山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宜红茶加工、运输、贸易中心,恢复在中国茶产业中的历史地位。
相关附件: